在劝说的过程中,客卿造提出关于时机的重要作用和把握时机的观点,指出“圣人不能为时,时至而弗失”,然后列举了舜、汤、武的史实,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观点,很有说服力。并在此基础上鼓动秦国相国穰侯效法他所列举的帝王,把握有利的时机,来扩大自己的封地。
之后,他又列举了吴国在对待越国的态度上不坚决不彻底,后来遭遇到亡国命运的事例,从反面证明了自己的主张。“除害莫如尽”,这是从无数惨痛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,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,也有无数的事例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。
燕惠王就在这一年被臣子成安君公孙操杀死,随后公孙操就掌握了燕国的政权。客卿造也就只有劝说公孙操,以期望能够和燕国联合。
范子为因王稽入秦,献书昭王曰:“臣闻明主莅正,有功者不得不赏,有能者不得不官;劳大者其禄厚,功多者其爵尊,能治众者其官大。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,能者亦不得蔽隐。使以臣之言为可,则行而益利其道;若将弗行,则久留臣无为也。
“语曰:‘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;明主则不然,赏必加于有功,刑必断于有罪。’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,要不足以待斧钺,岂敢以疑事尚试于王乎?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,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覆于王前耶?
“臣闻周有砥厄,宋有结绿,梁有悬黎,楚有和璞,此四宝者,工之所失也,而为天下名器。然则圣王之所弃者,独不足以厚国家乎?臣闻善厚家者,取之于国;善厚国者,取之于诸侯。天下有明主,则诸侯不得擅厚矣。是何故也?为其凋荣也。良医知病人之死生,圣主明于成败之事,利则行之,害则舍之,疑则少尝之,虽尧、舜、禹、汤复生,弗能改已。
“语之至者,臣不敢载之于书;其浅者,又不足听也。意者,臣愚而不阖②于王心耶?已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?非若是也,则臣之志,愿少赐游观之间,望见足下而入之。”
书上,秦王说之,因谢王稽说,使人持车召之。
为范子:即范雎。战国时期魏国人,字叔,著名的辩士,得罪了魏国相国魏齐,遭受笞刑,几乎丧命,后来被郑安平所救,改名为张禄,由秦国使者王稽带到秦国,被封为应侯。他明确地为秦国提出了“远交近攻”的外交策略,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。②阖:通“合”。
魏人范雎通过秦国使者王稽来到秦国,给秦昭王写了一封信,信上说:“我听说,英明的国君执政,对有功劳的人不得不给予奖赏,对有能力的人不得不安排做官;功劳大的人给的俸禄多,封的爵位高;能力强的人担任的官职就大,因此,没有能力的人就不敢随便任职,真正有能力的人,也不会埋没他的才能。如果您认为我的话正确,那么,依照执行就会更加有利于国家的政治;如果认为我的话不能实行,那么把我久留在秦国也是没有什么作用的。
“俗话说:‘昏庸的国君奖赏他所喜爱的人,惩罚他所憎恶的人。英明的国君就不是这样,奖赏一定要加给有功的人,刑罚一定要判给有罪的人。’现在,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,我的腰板抵不住斧钺。我怎么敢拿模棱两可的政治主张,来轻易冒犯大王严峻的刑罚呢?虽然认为我卑贱就对我轻慢侮辱,难道对于推荐我的人,他对大王到底有无欺诳,您就能不予重视吗?
“我听说,周有砥厄,宋有结绿,梁有悬黎,楚有和氏,这是四种宝玉,虽然工匠起初不能辨识,可是它们最终成为天下有名的宝器。如此说来,明主所不要的,难道对国家就没有重大的用途吗?我听说,善于使家中富裕的,就要取之于国;善于使国中富有的,就要取之于诸侯。天下有了英明的国君,诸侯也就不可能独据富厚之利。这是什么缘故呢?因为昏庸的君主舍弃了杰出的人才,而不能任用他们。高明的医生,可以知道病人的生死,贤明的君王可以预见事情的成败,认为有利就该实行,认为有害就该舍弃,认为有怀疑就不妨稍加尝试,来探明根源。这些道理,即使是尧、舜、禹、汤活到现在,也是不能改变的。
“话说得深了,我又不敢写在信上;话说得浅了,又不值得听,因为我愚蠢无能,所说的话不能使大王中意,或者就是因为我地位低下,不足以听信。如果不是这样,那么希望大王能稍微抽出一点游览观赏的时间,我将当面进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