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宜春KTV招聘网 > 宜春热点资讯 > 宜春励志/美文 >  《药师经》是通于显、密与净、密的一部经典其与密教的关系尤为密

《药师经》是通于显、密与净、密的一部经典其与密教的关系尤为密

2022-08-11 19:46:58 发布 浏览 487 次

《药师经》是通于显、密与净、密的一部经典,其与密教的关系尤为密切。

首先了解一下净土法门与秘密法门的关系。密宗与净土宗之所以能够兼容,是因为都属于佛教当中的“果上法门”。佛教各个宗派多就凡夫的因位而演说一切诸法,如台、贤、禅、律等皆以因行凭自力升进,唯独净、密二宗乃凭果德他力之加持。净土往生根本凭借的是佛陀愿力,密宗成佛仗持的是大日如来(或其他本尊)的甚深法力。净土宗以念佛与修净业作为往生资粮,密宗的三密相应虽然复杂些,但与他宗的累世苦修相比还是容易些,因此二者都属于佛法修行当中的“易行道”。在过去,有些净土行者,不满意密教;而密教学者,也多少轻视净土;其实净与密,关系最为密切,其性质也最为接近。比如本经,若除却咒语,便纯粹是净土法门;加上了咒语,便又通于密部。又如阿弥陀经,是纯净土法典,但普遍流行的往生咒,即“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”,就通于密部。不论净土或密教,佛或本尊,其加被力最受重视。修行者对于佛或本尊的不可思议力,更须具足充分的信心,绝不容许有丝毫的疑念。密部的念咒和净土的念佛,同是以口发音声,作为修行的方便。

在诸多净土经典之中,《药师经》的密教色彩尤为浓郁。《大藏经》中有关药师法门的经典主要集中在密教部,如唐金刚智译《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》、唐不空译《药师如来念诵仪轨》、唐一行撰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》、元沙制巴译《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》及《供养法》、清工布查布译《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》等。近世弘扬药师法门的藏传佛教大师有诺那上师传授的《药师琉璃光王修持仪轨》、贡嘎上师传授的《药师琉璃光如来修持仪轨》及《薰修药师忏仪》等等。

许颖

年1月

如是我闻],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],至广严城],住乐音树下]。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],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],及国王、大臣、婆罗门]、居士]、天龙八部]、人非人等、无量大众,恭敬围绕,而为说法。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,承佛威神,从座而起,偏袒一肩,右膝著地,向薄伽梵,曲躬合掌,白言:世尊!惟愿演说,如是相类,诸佛名号,及本大愿殊胜功德,令诸闻者,业障消除,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。

] 如是我闻:为佛教经典固定的开篇用语,又作“我闻如是”、“闻如是”。据经典记载,释迦牟尼佛于入灭之际,嘱托多闻第一的阿难,在将其一生言教整理为经藏时,须于卷首加“如是我闻”一语,以与外道经典有所区别。“如是”,指经中所叙佛陀之言行举止;“我闻”,即经藏结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佛陀之言行。又,“如是”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;“我闻”则为坚持其信之人。此即信成就、闻成就,又作证信序。

] 薄伽梵:佛的尊称,梵文Bhagavat,为佛陀十号之一,亦为诸佛之通号,又作婆伽婆、婆伽梵、婆哦缚帝,意译有德、能破、世尊、尊贵,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,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。据《佛地经论》卷一载,薄伽梵具有自在、炽盛、端严、名称、吉祥、尊贵等六种意义,其义为吉祥王、大威猛、极尊贵等等,因其含义甚多,故不翻译。我国译经有五不翻译,此为多含不翻,但亦有直译为世尊者。

] 广严城:即毗耶离城,梵文Vai?ālī,古代中印度国名,系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,六大都城之一,为离车子族所居之地。此城的位置约位于今印度恒河北岸、干达克河东岸之毗萨尔。据《长阿含经》卷三《游行经》载,此城于佛陀在世时颇为繁荣,人民皆信乐佛教,佛陀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入灭,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就居住在这个地方。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七中记载,此国周围五千余里,土地沃壤,风俗淳质,有天祠数十,异道杂居。城西北五六里有一伽蓝,住少数僧徒,学习正量部法,东有舍利子等证果之故迹塔,东北三里有维摩大士故宅塔,其附近即维摩现疾说法处及庵摩罗女故宅塔等,城西北系佛陀最后所行之故趾塔。佛陀入灭百年后,七百贤圣于此举行了第二次结集。

] 乐音树:树名。因其树林中,迦陵频伽鸟出和雅音,微风吹动,枝叶作种种奇妙自然音声,如同奏乐,故名乐音。

] 大苾(bì)刍:苾刍即比丘,指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,梵文Bhiksu,音译作比丘、苾刍、备刍、比呼等,意译为乞士,言其上从如来乞求佛法而养育法身慧命,下从世俗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。比丘之含义有五种:乞士(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)、破烦恼、出家人、净持戒、怖魔。比丘依法出家,舍弃家财,游化人间,乞食活命,随处宣教,度诸有缘,威仪端严。大比丘为比丘中之德高年长者。佛经当中最常见的说法是当佛陀说法时常有“大比丘众,千二百五十人具,皆大阿罗汉”。

] 菩萨摩诃萨:乃菩提萨埵与摩诃萨埵之简称。菩萨,梵文Boddhi-sattva,意译作道众生、觉有情、道心众生等。菩提,觉、智、道之意;萨埵,众生、有情之意。菩萨,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,以悲下化众生,修诸波罗蜜行,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。摩诃萨,梵文Mahasattva,摩诃汉译为大,摩诃萨埵即大有情、大众生,谓此大众生愿大、行大、度众生大,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,不退其大心,故称摩诃萨埵。

] 婆罗门:梵文Brāhm?a,意译净行、梵行、梵志、承习,为古印度种姓制度(其余三姓为刹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罗)中居最上位的僧侣、学者阶层,为古印度一切知识的垄断者。据《长阿含经》卷六《小缘经》、卷十五《种德经》、《慧琳音义》卷二十九等载,婆罗门由梵天之口生,颜貌端正,清净高洁,以习《吠陀》、司祭祀为业。依《摩奴法典》规定:四姓中除最低之首陀罗外,其余三姓皆得诵习《吠陀》,自作祭祀,然为他人祭师,教他人《吠陀》、受施等则仅限于婆罗门。古印度婆罗门一生可分为四期:(1)梵行期,八岁就师,其后十二年学《吠陀》、习祭仪。(2)家住期,返家结婚生子,祭祖灵、营俗务。(3)林栖期,年老则家产让子,栖居树林修苦行,专心思维,入宗教生活。(4)遁世期,绝世俗之执著,被粗衣,持水瓶,游行遍历。遁世期之婆罗门行法,后为印度佛教沿用者不少,如游行、乞食、雨安居等。以婆罗门阶级为中心形成了婆罗门教,以吠陀信仰为核心,遵守四姓制度,主张婆罗门至上,重视祭祀,以期生天涅槃之教派,后来演化为印度教。

] 居士:梵文Grha-pati,意为家长、家主、长者之义,原指吠舍阶级的豪富者,或指在家的有道之士。汉语中居士一词原出于《礼记·玉藻篇》,于《韩非子》一书中,亦谓有任矞、华仕等居士,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的处士。后泛指居家学佛人士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